公众号描述
今天,专门和大家一起学习苏轼,苏东坡。
在中国著名文人中,什么人能专门作为一个章节来介绍?
唯有苏轼,苏东坡,苏东坡可以说是千古一人。
苏轼和苏东坡的区别,有人要问,苏轼不就是苏东坡吗?
确实,苏轼和苏东坡是同一个人,但是这两个名字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在苏轼谪居湖北黄州之前,已经是文坛巨匠,但是到黄州,苏轼有了一个别号,东坡先生,这在苏轼的文学生涯中是一个划时代的符号。苏轼可以说是一代文豪,苏东坡是苏轼的蜕变,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一人。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仙 、坡仙 。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诗人,词人,散文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一句话,苏轼是中国文坛极其罕见的全才,其他人只是一个领域出众,而几个领域都可排进前10位,是一个连对手都顶礼膜拜的人。
著名诗人 :《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
著名词人:;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著名散文家: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名书法家:
"宋四家"之一;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有人说是蔡京)
苏轼一生创造了32个成语,排名历史第二,第一是谁?韩信
1、令人喷饭
2、雪泥鸿爪
3、对床夜雨
4、胸有成竹
5、河东狮吼
6、水落石出
7、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8、出人头地
9、明日黄花
10、不合时宜
1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2、铁板铜瑟
13、人生如梦
14、俗不可医
15、淡妆浓抹
16、春梦无痕
17、海屋筹添
18、百读不厌
19、不时之需 20、
二八佳人
21、化为乌有
22、环肥燕瘦
23、江山如画
24、绝无仅有
25、龙肝凤髓
26、庐山真面目
27、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28、物各有主
29、坚韧不拔
30、难能可贵
3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32、聪明反被聪明误
苏轼的家庭 三苏;
父亲苏洵: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三字经》原文: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如负薪,如挂角的注释: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
北宋宋仁宗嘉祐初年(1056年),苏洵带二子进京应试,住在寺庙里,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第二年,二子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苏洵一直名声很响,但都只做一些小官。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辙性格平和,得罪人少,因此在官场上混得比哥哥顺,做过龙图阁大学士(包拯一样的官)。
苏轼,轼是什么意思?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辙,轍,什么意思?车子压过的痕迹,可以给人指路。
大家想想,兄弟两的名字是否都蕴含着一种什么预兆?
苏轼的官场轨迹:
首先得说一下那一场大考,这是号称空前绝后的一次科考 :
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朝廷举办了声势浩大的科举考试。这一年参加贡举考试的进士,构成了后来北宋政界与文化界的璀璨群星,主考欧阳修,文坛领袖。
考中的进士中,我们来看看这些星光闪闪的名字:
王韶(北宋名将,击败西夏,拓边2000里)、
吕惠卿(宰相,王安石变法中二号人物)、
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不(曾巩的弟弟,王安石干将)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吕大钧(中国最先提出天下一家的人,创立中国第一个乡规民约,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赋)
程颢 程颐兄弟(程门立雪)
朱光庭(如坐春风的创始人,著名学者,王安石的对头)、
苏轼 苏辙兄弟(唐宋八大家之一)
章惇(宰相,王安石干将,著名奸臣)
林希(苏轼的朋友,苏公堤的题写者)
苏轼从宋仁宗时期开始声名崛起,宋仁宗是历史公认第一的好皇帝。
苏轼在考中进士后,还没来得及做官,母亲病逝,回家办理丧失,以及守孝。
嘉祐六年(1059年)苏轼守孝期满,回京做官,路上走了三个月,1060年被任命为河南某县主薄,主薄是什么官?
后来苏轼通过皇帝临时主办的科制考试,被提拔为州官,通判。
嘉祐六年(1061)苏轼(25岁)开始担任凤翔通判在赴凤翔上任路过渑池时,所做《和子由渑池怀旧》为苏轼第一首比较有名的诗词;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飞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在凤翔写下了第一篇比较著名的散文《喜雨亭记》
喜雨亭记
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欢乐、喜悦。)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连续)饥,狱讼繁兴,而盗贼
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苏轼在凤翔做了不少好事, 却与太守合不来,心情不是很好。在这里和一个人很熟,隔壁的商州令章惇,成为好朋友,这个好朋友后来却成为他的死地,屡次下狠手。章惇连老虎都不怕。
苏轼29岁,回京师任职,皇帝是宋英宗(1063-1067年在位,宋英宗故事),很赏识苏轼,本来准备重用,韩琦反对,于是入直史馆,帮皇帝整理藏书。
这一年,夫人王弗去世。
10年以后,苏轼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30岁的时候,苏洵去世,不得不又丁忧,回老家眉山住了3年,在这里又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为妻。王闰之是个现实主义者,曾经焚毁了苏轼所有文字,与苏轼生活了十八年,苏轼却没有为她留下一篇文字。
公元1067年,宋英宗长子宋神宗赵顼即位,北宋第六位皇帝。第二年,苏轼回京,还是在直使馆任职。
宋神宗刚刚20出头,一心想干大事,看中了拗相公---王安石。王安石极其执拗。
拗,汉语常用字 。有三种读音:ǎo、ào、niù。
王安石其人:看书力透纸背,敢冒险,看人盯着看,几个月不洗澡。
王安石变法:其实在王安石之前,范仲淹等人已经搞了一次变化,力度还不算大,都被废止了,所以才写了《岳阳楼记》,王安石变化比范仲淹还猛。皇帝想干大事,王安石也想干大事,一拍即合,于是各种猛药就来了,一阵折腾,谁反对就打压谁。
比如青苗法,把借钱的人分十等,越富裕的人可借的越多,越穷的人反借不到钱,结果富户平价借钱,再给穷人放高利贷,完全违背了初衷。保甲法,十户为一保,一人逃债,其他人连坐赔偿,结果大家纷纷逃亡,官吏到处抓人,鸡飞狗跳。
措施本来就有问题,但执拗的王安石听不进意见,谁反对打压谁,周边团结了一批趋炎附势的小人。苏轼的好朋友章惇跳出来帮王安石当打手,整了很多人。司马光,韩琦,欧阳修等人纷纷被贬谪外地。
变化不一定要是好事,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改革就是瞎折腾。
苏轼看不惯,于是开始讲了很多反对意见。朝廷终于容不下他,他自请出京,被放到杭州任通判。(宋朝还是比较开明的,不随便杀士大夫,宋徽宗和李师师的故事,周邦彦, 贾奕) 报道早朝归去晚,回銮。留下鲛绡当宿钱。--- 贾奕《南乡子》
鲛绡 :指手帕﹑丝巾
1071年,苏轼(35岁)去杭州上任时,好友特意送了两句诗:
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题诗。
但苏轼不但写诗,还写下了千古名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074年,苏轼(38岁)苏轼改任密州太守,终于坐上了太守宝座。
在密州期间,他写下了千古名篇《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代: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076年,苏轼(40岁),改任徐州太守,在这里他治水,抗旱,功劳很大。但文学成就不高。比较有名的两首诗: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阳光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到目前为止,苏轼做官应该还是比较平稳的,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43岁,到湖州做太守,苏轼是比较喜欢湖州这个地方的,但到任不到三个月,苏轼就摊上了改变一生的乌台诗案。
同年的背后一枪:
苏轼同榜进士,吕惠卿(宰相,王安石变法中二号人物)是个十足小人,依附王安石掌权,又拆王安石的台,背后告密,导致王安石罢官。
苏轼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说他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在吕惠卿的指使下,御史台的官员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苏轼被抄家,像被鸭子一样拎走,老婆王闰之一气之下把他的诗全烧了。司马光等人也被牵连。
宋神宗年青气盛,杀心很重,但苏轼为什么没被杀?
不杀士大夫传统。
众多人营救,包括他很有敌意的王安石。
最终,苏轼贬谪黄州(今天的湖北黄冈),这一年44岁,当个小官,团练副使。
全部遭遇还不知道半点起因。苏东坡只怕株连亲朋好友,在途经太湖和长江时几度想投水自杀,由于看守严密而未成。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苏轼被贬谪黄州,但是一个叫苏东坡的文人开始横空出世。
团练副使的工资很低,苏轼又喜欢喝酒吃肉,怎么办?他的好朋友马正卿请准郡府,把过去驻兵的几十亩营地拨给苏轼,让他开垦种植,增加收入,补助生活。
苏东坡不会忘记那一年——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他在那块名叫东坡的土地上开始尝试做一个农民。
苏东坡开始农业生产的第一个动作,应该是煽风点火,因为那些枯草,枝枝柯柯,弯弯曲曲,缠绕在土地上,拒绝着庄稼生长,苏东坡觉得既刺手,又棘手。于是,苏东坡在荒原上点了一把火。今天我们想象他当时呼喊与奔跑的样子,内心都会感到畅快。因为他不只烧去了地上的杂草,也烧去了他心里的杂草。自那一刻起,他不再患得患失,而是开始务实地面对自己生命中的所有困顿,他懂得了自己无论站立在哪里,都应当从脚下的土壤中汲取营养。火在荒原上燃起来,像有一支画笔,涂改了大地上的景物。大火将尽时,露出来的不仅是满目瓦砾,竟然还有一口暗井。那是来自上天的犒赏,帮助他解决了灌溉的问题。这让苏东坡大喜过望,说:一饱未敢期,瓢饮已可必!那意思是,吃饱肚子还是奢望,但是至少,不必为水源发愁了。
元丰五年正、二月间,苏轼选择一个避风向阳的高爽地方,亲自设计,修建了五间草屋。由于草屋是在雪天动工和完成的,自己发发挥他画家的豪兴,在草屋四壁,全部绘上雪景,并命名为雪堂。苏轼给他开辟的农场取名叫东坡,并且给自己取号叫东坡居士。
为什么说苏东坡横空出世?
自从,苏东坡从关心朝政,想有大作为,改变开始关心自己,关注人生,性格慢慢豁达,文学创造爆发,一飞冲天。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说是在惠州所做。温超超的故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念奴娇》(大江东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史上最杰出的散文之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
苏轼在黄州本来已经慢慢改变了心境,也不想做官了,宋神宗却想起了他:
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材实难,不忍终弃。
皇帝觉得不要对苏轼太狠了,就让他移居汝州,其实苏轼已打算在黄州终老了,但不得不动身前往汝州,在路上过庐山时,写下来《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路上,他还游览了鄱阳湖,写下《石钟山记》,中学必读课文。
在路上,他还拜会了老对头王安石。两人都不穿官服,苏轼说,我今天是穿野服见丞相啊,王安石说:礼仪是为我们类人设置的吗?相逢一笑泯恩仇。两人一起游山玩水,不亦乐乎。
本来,苏轼准备老了跟王安石做邻居,没想到王安石因为接了无字状纸,以为见到了鬼,被吓死了。
因为皇上发话了,要善待苏东坡,所以没人为难他,到处有人挽留做客,他从黄州走到汝州,竟然走了一年还没到。快到汝州的时候,苏轼又给皇帝写信,说全家重病,一子夭亡。请求不去汝州了,就在常州居住,皇帝同意了,苏轼在常州买田,准备长住。
没想到,神宗刚刚同意苏轼的请求,自己却一命呜呼,病死了。
1085年,宋哲宗即位,年仅十岁,高太后同朝听证。她一直对王安石没好感,一掌权,就把以前被打压的大臣纷纷用起来。本来已经闲置,已经50岁了,准备退休的苏轼稀里糊涂被任命为登州(今天青岛)太守。到任刚刚5天,又被召回京城,任礼部郎中,半月又升官任起居舍人。一个月升官三次,青云直上。
苏轼真不适合做官,原来跟王安石不对付,跟司马光是战友。现在王安石已经退休,司马光当政,他又跟司马光硬抗,认为司马光走极端,王安石的新法虽然不好了,但也不是一无是处,没必要全部废了。司马光很烦。
但是苏轼在做京官这三年,并没有传世之作。司马光终究没有为难他,并且很快也去世了。
苏轼和程颐两兄弟为了谁主持司马光的葬礼而交恶。
在做了几年京官后,54岁的苏轼幡然醒悟,权力斗争真的不适合自己,于是以龙图阁学士(包拯做过)的头衔去杭州做知州,又回到了杭州。距离上次在杭州,已经十五年了。
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苏轼地方官还是做的不错,修苏堤,西湖种莲藕,苏堤之名一直传颂到今天。
朝廷见他地方官做的好,又把他召回去任翰林学士,他不想回也身不由己。
元祐六年(1091年),56岁苏轼又被召回京城。可没待三个月,又被赶出去到扬州做知州。在扬州半年不到,又被召回去做兵部尚书,这可是很高职位的高官了。接着又改成礼部尚书兼翰林侍读学士,小皇帝的老师。
皇帝出于青春叛逆期,很不喜欢老师的管教,喜欢苏轼的同学章惇。苏轼为了避祸,自请外放。到定州去做知州,向皇帝辞行,皇帝都不见他。
元祐七年(1092年),,57岁的苏轼启程赴定州,在定州没呆半年,就被贬到英州(今天广东英德),一下子最北面,一下子最南面,非把老骨头折腾死不可。
从河北定州到英德,路上走了四个月,还没到,圣旨追了上来,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更远了。绍圣元年年(1094年)59岁的苏轼,在博罗东江段上岸,开创了惠州文化史上的华彩篇章。
苏轼在惠州的作品: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咏荔枝是口水诗,不值得一提。
苏轼在惠州的主要活动轨迹,合江楼,嘉佑寺,白鹤峰,东坡钓矶,大云寺。
宋绍圣元年,即公元1094年,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苏轼寓居惠州两年零七个月,是惠州文化史上的华彩篇章。
苏东坡到惠州的第一处居所是桥西的合江楼,位置在东江和西枝江交汇之处的东兴桥头附近,海山葱茏气佳哉,两江合处朱楼开。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这几句诗记叙了苏东坡刚到惠州时闲适、愉悦的心情。据说,自东坡寓居此处之后,过去惠州的读书人进京赶考,都必须经过合江楼畔的宋代码头上船,在合江楼凭吊一番,久而久之,读书人在合江楼旁筑塔以励志,起名文笔塔。
合江楼、嘉佑寺和白鹤峰是苏东坡在惠州的三处居所,除了合江楼在桥西以外,嘉佑寺和白鹤峰都位于桥东。目前,在惠州残留的苏迹,也大多位于桥东。
苏东坡在合江楼仅住了十六天,就迁往嘉佑寺,嘉佑寺位于现在的桥东的东坡小学内,
苏东坡先后两次寓居于此,第一次住了五个月,第二次则住了10个月左右。花朝月夕,流年如飞,现在的嘉佑寺仅剩下两排20米左右的屋脊,屋脊下是东坡小学孩子们的8张兵乓球台(已经移走,作者新注明)。支撑屋脊的坤甸木已经出现细长的缝隙,但依旧坚实。今天的嘉佑寺依然古树参天,郁郁葱葱,散发着宁静而悠远的书卷气息。
叶伟强老人曾做过东坡小学的校长,在他记忆里,就在几十年前,嘉佑寺的规模还比现在大的多。
苏东坡在这里面住了较长一段时间,以后在白鹤峰买了东坡亭地皮,准备建房在那里定居了。苏轼在白鹤峰那里住了一年多时间。
在白鹤峰,苏东坡有两位经常往来的邻居,东面住的是翟夫子,也是一位读书人。而东面住的是一位老婆婆,以卖酒为生,苏东坡称呼她为林婆。林婆卖酒处在白鹤峰的山坡上,苏东坡经常路过林婆卖酒的地方下到江边钓鱼。
年丰米贱,林婆之酒可赊。苏东坡在惠州的生活,当然不至于囊中羞涩到了赊酒喝的地步,在他的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当时桥东人民的淳朴和善良。
(采访):林婆在这里卖酒,卖什么酒?卖黄酒,苏东坡最喜欢喝,因为它又醇,又好喝。有一天苏东坡没有拿钱来,没有拿碎银来,就赊林婆的酒喝。那时苏东坡住在上面,卖酒的就在这个地方,还有一个钓鱼台在下面,现在没有了,东坡钓矶?我们叫钓鱼台。
苏东坡以他的亲民爱民来回报惠州人民对他的厚爱,他率众修了两座桥,大大方便了老百姓,桥成之日,惠州城万人空巷,涌到城东看桥,瞻仰苏东坡风采。
苏东坡即兴赋诗:
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
三日饮不尽,杀尽西村鸡。
为了庆祝桥的落成,居然把桥西的鸡都杀光了,可见当时人民的喜悦之情。
现在的人们一提起苏东坡在惠州,就会想起两句诗:日啖荔枝三枝三百棵,不辞常做岭南人。但谪居惠州,是苏轼人生已经接近晚年,但惠州人民尤其是桥东邻居们的善良淳朴,多少冲淡了他心中忧虑,甚至有在惠州定居的想法。在心情好的时候,他 又写了一首小诗,其中两句是这样的: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这句诗传到京城,苏轼的老对头章惇笑道:苏轼还这般快活么?于是把苏轼再贬谵州。章惇杀人于无形,他在京师轻描淡写地下命令,苏轼便全家恸哭于东江边上,一代文豪在惠州的表演谢幕了。
四年之后,苏轼在临终之前,留下了一首绝命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谵州。
苏轼在惠州主要是个吃货,喜欢吃羊蝎子,吃荔枝上了火。在海南吃生蚝。
他还在海南的时候,送哲宗死了,只活了24岁。
苏轼也被召回内地,在北归的路上,死于常州,终年66岁。
第一次接受赞赏,亲,看着给啊
便民信息
更多推荐阅读